睢县数字图书馆
使用指南
古代睢县戏曲名人——赵陛对
作者:尹传声  来源:本站原创  添加时间:2015年08月27日

    睢县古老悠久,文化渊源流长,积蕴丰厚,禀赋荟萃。历史上,不仅涌现出了一批功名卓著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而且还产生了博大精深的艺术家。本文介绍的就是在明末清初声名远播的戏曲名人—赵陛对。

    赵陛对(1614—1654),字君献,睢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伯父赵震元,拔贡(保送国子监读书的学生),以文章闻名乡里,其“伯叔兄弟并负文名”。小叔赵淳,热爱说唱艺术,在民间小有名气。赵陛对自幼聪慧颖悟,才华横溢,且好朋善友。明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占睢州城,赵陛对避乱于黄河以北。由于汴省开封陷于水,崇祯十六年,省试移至百门泉(今辉县市百泉)开科,赵陛对与其伯父赵震元一起前往,各作《百泉赋》,辞藻华丽,五千余应试者,俱为之折服。归里后,时睢州知州熊飞(四川富顺人,举人,崇祯十三年到睢履职)和被誉称“中州八大才之冠”的本州人吴淇(进士,曾官镇江府海防同知。他居官清正严明,精通乐器、历法、天文、数学、诗词等)等官家墨客,都曾与赵陛对当场作诗唱和,多至百首,人皆叹服。他的诗刻露清新,一如其人。30岁时,其诗作已颇闻名,“然得其一言之誉,率以为荣。”赵陛对犹善书法,以大草压众。他虽聪慧过人,但却放荡不羁,常与诗友酒朋纵饮市肆,曾因豪爽请客而钱不够,干脆脱衣作抵押,次日再拿钱赎回。遇友又把钱花光,仍以衣服作质。可能是他用力不够,抑或是心不在焉,致屡试不第。为此,他曾愤然地说:“道路被屎尿淹没了,以前我走错了。”他在贺别人中秀才的诗中云:“我辈欲去去不得,君家带笑又来集。”由于终不得意于官场仕途,赵陛对仅活了40岁,就郁郁而殁。

    多才多艺的赵陛对虽然在文学、书法等领域也取得了骄人成就,但真正有卓越建树、在青史留名的是在戏曲艺术方面。因受其小叔的影响,赵陛对很小就涉身说唱艺术,“君献上下青灯锦琴间。久之,所成益别趣。”他和精通中外乐器的好友吴淇经常在一起切磋技艺。由于他热爱戏曲艺术,所以聚精力行,很快成为既能创作,又能说唱,还能弹奏的一名戏曲奇人。在他21岁时,就创作了乐府小剧,并在睢州一带火热上演。乐府剧,或谓剧创题材出自汉乐府诗,或谓剧创文体类于乐府诗,采用的是叙事手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用语通俗,贴近生活。一生中,赵陛对写过不少揭露社会黑暗的曲艺小戏,发泄自己的一腔怨愤。据《睢州志》载,在赵陛对病故时,其友吴淇将他的生前所作谱之管弦,在其灵前演唱,刚一登场,听者便涕泪横流,演员亦泣不成声而罢。可惜他创作的乐府小戏以及众多诗词尽皆失传。

    赵陛对创作的乐府剧,虽被称为“小戏”,但影响不小,价值很大,为明代河南的民间戏曲演唱作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目前,但凡研究明代戏曲的著作或文章,往往要提到睢州人赵陛对。河南戏曲大事年表,将赵陛对去世作为清顺治十一年(1654)两件大事之一来记载。徐光春著《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87页写道:“睢州(今河南睢县)文人赵陛对也尝为乐府小剧,以寄其愤,影响颇大,可惜其剧本未能留于世。”郡人王祖恢(清乾隆间贡士)所著《浮香阁轶闻绝句五十首》之第四首:“乐府风怀寄苦辛,相将重吊穗帷尘。一声格转才堪听,涕泗横流旧故人。”该诗对赵陛对及其作品给予了热情讴歌和高度赞赏。

    戏曲艺术在北宋末南宋初开始形成,元代发展成熟,至明末清初,屈指算来,仅500年时间,在方圆不过1000多平方公里的睢州土地上,却出现了一位在河南戏曲史上留下才名的人物,我想,这是与古老厚重的睢州戏曲文化积蕴分不开的。前496年春秋时期,孔子路过匡(今睢县匡城村)时,遭匡人误解被围困,孔子临危不惧,照样不时弹着琴弦,吟者小曲子。始建于北宋年间,历经400余年的睢州旧城(今北湖处),在其南门里的鸣凤楼内,已建有供艺人弹唱的设施。在明初,睢州已建有专用戏楼,成为河南境内几个有戏楼的州县之一。每逢春祈秋报,或庙会之时,睢州百姓总是敛财兑款,张灯演戏,以至通宵达旦。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河南巡抚章焕(常熟人)巡视睢州,曾两次题诗赞赏鸣凤楼的说唱盛况,有“解道凤鸣谐律吕,和声今已动中州”等名句。明天启五年(1625),在袁家山竣工落成时,到此歌咏演出者不绝,有王祖恢《浮香阁轶闻绝句五十首》之第二十六首为证:“金缕歌终撤瑟期,露盘丹灶几迁移。蓬莱盛事原难纪,但录当年待月诗。”明崇祯十七年(1644),也是朱由检吊死煤山这一年,睢州又增修了城隍庙戏楼。可以说,在元明清三个时期,睢州的戏曲活动发展之快之好,在河南境内都是名列前茅的。这些丰厚的文化营养,滋润和造就了赵陛对的戏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