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数字图书馆
使用指南
汤斌为官之道探析
作者:洪广亮  来源:本站原创  添加时间:2015年07月10日

    汤斌,字孔伯,号荆岘,晚年潜庵,出生于明朝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中举、次年会试中试。顺治九年(1652年)殿试成进士、授弘文馆庶吉士。顺治十一年授国史院检讨,十三年(1656年)补潼关道副使,年仅三十岁,十六年(1659年)升江西岭北道参政,十七年(1660年)辞官归里。
    汤斌从康熙五年(1649年)34岁到52岁在家隐居18年。他在这18年里,除在家孝敬父母外,还到河北容城拜大儒孙奇逢为师,潜心研读理学。他最后几年亲自纂修了《睢州志》七卷。《睢州志》七卷至今已成为《睢州志》三卷本之一。康熙十八年(1679年),汤斌52岁应朝廷博学鸿词科御试列甲等,补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后升明史总裁,纂成《明史稿》二十卷,累官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简任江苏巡抚。他在任二年,政绩斐然。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升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辅导太子。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遭权奸陷害,改授工部尚书,不久卒于京中邸舍。五十年后,乾隆二年(1737年)追谥“文正”。清朝近三百年的封建统治中,他是享受“文正公”殊荣为数极少的官吏之一。道光三年(1823年)奉上谕从祭祀孔庙。汤斌是睢县唯一入清史列传的人,成为封建官吏中,具有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功臣之一。
    汤斌从1652年,26岁殿试成进士出道,到34岁隐居故里,再到52岁再次出山为官,61岁病故,一共为官18年;其中三年是虚职,实职从潼关道副使到工部尚书,一共15年,15年里做外服官7年。汤斌在15年仕途之道上,两袖清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心为民,清正廉洁。他特别是在江苏巡抚的二年任职中,成绩斐然,名声鹊起,成为他仕途之道的峰巅。然而,对汤斌近二十年的为官之道,溢美夸张之词优质,如;“天下文官祖,三代帝王师”,“文曲星”下凡等等;亵渎之词也有:“满夷之臣”等。传说的故事和带有迷信色彩的传说更是枚不胜举。
    笔者对清史研究不深,汤斌资料除有一本《汤斌集》外,几乎无有它存。对《汤斌文集》偶有翻阅,也一知半解。但对汤斌的为官之道,颇有些感悟,冒昧与大家共同商榷,以求抛砖引玉,对汤斌作更深一步的研究。
    汤斌“民贵君轻”的为官之道
    “民贵君轻思想的提出,最早是公元前四世纪“亚圣”孟子提出来的,以后演变为“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国家政权巩固的基石,是芸芸众生生存的天道,历来为英明的统治者所推崇,被昏庸的统治者所唾弃,一直到伟人毛泽东所提出的“为人民服务”,胡锦涛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群众路线教育”。笔者认为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汤斌为官18年,在每个任职上,都充分体现了他的“民贵君轻”思想,特别是他任外服官的7年里。汤斌三十岁出任潼关道副使,潼关是军事关隘,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汤斌到任时,正是皇清统治不久,居民逃反离乡的很多,城中十室九空。此时晚明,大顺王朝的叛乱分子及地方土匪经常骚乱,且信息传递困难,得不到朝廷上下的平定和镇压。汤斌到此后,置个人生死不顾,以宽容政策安抚民众,一年余,流民归者数千户,地方秩序逐渐稳定,竟成为当时关中治理最好的地方。汤斌三十三岁任岭北道参政,辖赣南二府,到任不到三个月,把800余件民间积案处理完毕,同时平息了明朝旧将李玉延的万人盗匪。他离开岭北时,百姓扶持相送,很多都泪流满面。后来他任江苏巡抚时,即时上疏民间疾苦,最有名的上疏就有八道,有时是冒着触犯朝廷的杀头之罪,可见汤斌有较强的“民贵君轻”思想。
    汤斌“内方外圆”的为官之道
    在后人整理他的语录中,汤斌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小人不可与作缘,此须留意,一失身于匪类,后虽欲自拔不可得,《易传》云: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极当体贴待之。恶则君子必为小人所嫉,而多所中伤,严则小人自不能近,故不恶又须严也”。汤斌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你对待小人,不要和他建立亲密的关系,但也不要厌恶他,但必须对他要严,不然你就失身或遭小人嫉恨。他又说:“用柔媚货材以邀非议之荣,及其败也、必有奇耻”。他的意思是说你阿谀奉承,用金钱买取殊荣(包括现在的跑官要官),必然以后会遭奇耻大辱。他还说:愚者必贪,贪者必愚,叫他看来贪财的人是愚蠢的。
    汤斌在做官的18年中,确实是按他说的去做。他对献殷勤的人,贿赂自己的人,除好言拒绝外,都是严以待之,对仁义道德的好官,都以力相助。而对自己及家人亲属则严格要求,不收受贿赂,勤俭持家,更不卖官买官。虽说他很多时候失去很多,但他总是泰然处之。在潼关任副使时,因他治理的地方在当时关中首屈一指,抚军把他荐于朝廷,按例他当入馆卿。有位要好的在京朋友给他来信,嘱咐他“需稍费”,就是让他对上花一点钱财,但汤斌回复新:“不可”。就是说这事我不干。结果他官也升,却升任到岭北道当参政。在汤斌文集里,不难看出,汤斌有很多类似的事情。
    汤斌求真务实的为官之道
    汤斌为官18年,其中外服官做了7年,他执政的措施就是实事求是务实办事。不说他任明史总裁期间,坚持秉笔直书,把明朝的“忠烈”人物如实记录下来,而在做地方官的7年中,每到一个地方,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抓住突出问题,实事求是地加以解决,而且成绩斐然。他在潼关当副使时,根据当时战争给当地带来的创伤,居民外逃现象严重的情况,采取召集四方保甲,出面疏通民众,回家安居的方法。然而他在苏州任巡抚时,就不再启用保甲长去制止当时苏州一带流行的奢侈行为。因为保甲长都是本乡缙绅,他们本身就奢侈,怎能叫他们去制止奢侈之风呢?所以他在语录中说:我任潼关时,亦曾行保甲而效,及履任江南,闻前此于北山力行保甲,贵乡缙绅颇不以为然。
    清史稿中记载,汤斌刚到苏州,适逢康熙南巡,这时前任巡抚余国柱为取悦皇上,提出要拆除苏州民房,以拓宽街道,当即遭到汤斌抵制,他说:“圣天子问民疾苦,故有是行也,若之,何使民无宁居乎。”结果使苏州街道两旁商铺安然无恙。
    汤斌勤俭戒奢的为官之道
    《汤斌文集》中记录了他这样一段话:节用最关治道,若经制不定,财用靡侈,未能几于治者。又说:不节用便不能爱人。汤斌把节俭提高到一个人的品质表现。他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节俭之习,你就不能有仁爱之心,就不能爱人。治理国家,治理地方节用是最为至关的道理。若没有好的财政经济制度,财政糜烂奢侈,怎能治理好国家和地方呢?
    所以汤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在治理国家治理地方上,他很注重节用、节俭。至于他自己的廉政节俭,有很多小故事,早清时期,民间就有“豆腐汤”、“于青菜”之传。于就是于成龙,他当时和汤斌同朝为外服官,在广州任巡抚。于成龙的古树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编成电视剧在全国广为流传。上世纪九十年代,应睢县纪检会邀请,我搜集了汤斌几个小故事,登在廉政宣传的小册子里,在这里不加赘述。
    汤斌为官不仅自己生活俭朴,而且在治理地方上,也十分注重俭朴之风。他在苏州任巡抚时,江南人十分喜欢豪侈,妇女喜欢争炫斗艳,男的喜欢赌博游戏,又崇尚打架斗殴。汤斌到任苏州,经过查访,发现这个问题后,说:“人之家业未有不勤而侈废者,吴(指江苏)俗好侈,坏在这几只酒船上,竟胜嬉游,已足废业,而有加以祀神之废,画船箫鼓,无一日休,此吴俗之大蠢也”。汤斌于是除布告苏州严加打击外,还从教化民风入手,把江苏一代所信奉的五通神庙扒掉,改建范公(范仲淹)周公(周忱)等祠堂,宣传古代圣人。同时派人四处宣传“孝经”,苏州风俗很快大变。
    前朝著名的廉吏周忱和海瑞也曾出任过江苏巡抚,人们把汤斌与他们二人相比,认为汤斌的德政在二人之上。汤斌文集中轶事上写道:“人谓公(指汤斌)之廉直似海中介(海瑞)而去其繁苛;精敏四周文襄(周忱)而行以方正。若真学识之纯粹,世惜其才用之未尽者,又非二公之德而比矣。”所以轶事中记载:汤斌离任时,苏州的百姓啼号罢市,百般挽留,挽留不得,就挥泪夹道相送,千里不绝。汤斌去任苏州后,人们为他建生祠于苏州。知道他病逝后,苏州人巷哭里奠,缙绅学士争为谏表传记,刻石记其德政。
    直到今天,睢县有一种传说,这里盖房前面如房屋高,压住了后面房,就在房顶砌一小楼,上刻“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而苏州人则写“汤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可见汤斌的为官之道对后人的影响。
    我们翻看汤斌文集,不难发现,汤斌还有刚正不阿的为官之道,任人唯贤的为官之道,一日三省的为官之道,秉笔直书的为官之道等。甭说封建王朝的官吏,就是现在每个人民的公仆也有很多可以效仿他的地方。
    汤斌为官之道的里程
    汤斌可以说是近代的一位圣人,是封建王朝中为数极少的“三不朽”官员之一,他一生的为官之道,笔者认为可以分四个里程,即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的阶段。汤斌考中进士26岁前,刻苦学习四书五经,在乡试会试中都出类拔萃。特别是他的青少年时代,处于明清换代之际,战乱频繁,但他一直在父亲的熏陶下笔耕不止,勤奋好学,为他日后的为官之道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初式锋芒阶段。从他考中进仕,步入仕途之道到他34岁,这8年中,开始是在京城干闲差事,后三年做朝廷外服官,这三年中应该说他尝到了世间炎凉,与其说他仕途得意,不为说他仕途苍凉,在任岭北道参政不到一年,便以尽孝为借口,屡次上书朝廷,放下仕途,归乡内省。
    第三阶段:潜心耕读,丰满羽翼的阶段。汤斌从34岁到52岁,18年闲居在家,是他再学习,再修身,再砥砺的阶段。笔者认为他在家赋闲18年,是他步入圣人之道,成为一代名臣,“理学大儒”至关重要的18年。在这18年里,他的学识修养达到了他一生的巅峰,为他考入博学鸿词科,步入当朝一品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老辣持重,羽翼丰满,举重若轻,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家栋梁之阶段。汤斌从52岁到他60岁病故,虽短短的8年,在为官之道上,轻重分明,游刃有余。无论是他和当朝权奸明珠、余国柱的斗争,还是他当礼部尚书兼詹事府,任苏州巡抚期间,他都以深厚的理学功底面对一切,终于步入了圣之道,成为“理学大儒”,封建王朝中为数极少的“三不朽”功臣之一。
    成就汤斌为官之道的三要素
    汤斌之所以有“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三不朽的封建官吏,步入圣人之道,笔者认为他的一生有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汤氏家族历代儒家家风对他的影响。佛教认为大恶不是一代人造就的,大善也不是一代人造就的,家风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成就至关重要。汤斌在他的文集中,记述他的家世是把明初的汤宽尊为始祖。汤宽追随朱元章,后升为卫百户(相当于连长),到汤斌的三世祖汤痒,官升睢阳卫千户(相当于团长),这时才迁到睢州。汤斌的五世祖汤卿,最后任骠骑将军,中都正留(相当于中都卫戍司令,官居二品)。这是汤氏家族将门的最高层次。以后“以书翰易韬*”,就是以文换武,汤氏家族开始文的转型。从此汤斌的先人皆是文人。汤斌的父亲就是个晚清的秀才。所以汤斌受家风影响,从小习墨研读,重视礼教。就连他的亲生母亲不堪兵患骚扰,自缢身亡,被誉为烈女。这些都对汤斌演习圣人的为官之道,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二个因素:时代造英雄,时代造就人才。汤斌生于明清换代之际,战火频繁,从小随父颠沛流离,尝尽了人生战乱的疾苦。自小对民间追求安定生活的愿望十分了解,所以他在任潼关副使,岭北道参政,江苏巡抚期间,都是以抚民众为主,精心考虑到是的群众疾苦。
    第三个因素:人生的智慧应时常充电。汤斌在赋闲18年中,抱着学无止境的态度,继续孜孜不倦地深入研习理学。常言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下假神。汤斌不辞辛苦,几百里以外拜河北容城孙奇峰为师,使汤斌的理念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孙奇逢是明清之际的学者,明朝灭亡后,他隐居不仕,与黄宗羲、李顺并称清初三大儒。他的理念是“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月伦常为实际。”初崇陆九渊,王明阳,晚期倾慕朱熹理学,终于成为两派的调论者。孙奇逢的思想、理念被后来的世人,包括皇清统治者十分推崇。
    皇清建立政权后,全国政权开始完全掌握在皇清手中,各地、各机关的正职一般都是满人。由于官场上的宗族歧视,皇清统治初期,造成很多汉族官员的不满。汤斌开始在潼关、岭北任职都是副职。笔者认为,汤斌开始任皇清的三年外服官,实际也和其他汉族官员一样对皇清统治不很满意。他所以在英发之际,借行孝为名,离开仕途,效法孙奇逢过隐居的生活。18年后,等他在孙奇逢名下学到很多理学知识后(这是应提到一点,他是孙奇逢的得意门生,孙奇逢的年谱,就是汤斌领头编纂的),满清也开始重用汉人,所以52岁的汤斌带着满腹经纶,旷世英才考入博学鸿词科,马上得到康熙的重用。因此,他拜孙奇逢为师,是他步入仕途,成为清朝一品大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以上是一点浅识,请各位学者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