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数字图书馆
使用指南
北宋襄邑人郭贽进士次第考证
作者:尹传声  来源:本站原创  添加时间:2016年12月06日

郭贽(935—1010), 字仲仪,襄邑人,太祖乾德(963—967)中举进士。太宗太平兴国(976——984)中,为著作佐郎(掌拟文字、编撰国史之官)、右赞善大夫(太子宫中掌侍从、讲授之官),兼太子侍讲(太子的老师)。真宗继位,拜刑部侍郎,真宗称之为“纯厚长者”。拜工部尚书。随真宗泰山封禅后,迁礼部尚书。76岁去世。真宗因郭贽曾做过他的老师,特亲临灵室哭祭,赠左仆射(宰相),谥“文懿”。著有诗文集三十卷。

关于郭贽的科考次第,清光绪十八年《睢州志》载:“宋,郭贽,字仲仪,襄邑人。乾德中,进士及第……”《宋史·郭贽传》卷二六六载:“郭贽,字仲仪,开封襄邑人。乾德中,举进士,中首荐……”可能就是据“及第”、“首荐”二词,后来偶有郭贽是状元的说法。其实,这种理解和说法时不正确的。

明代之前“及第”是考中进士的通称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一词,始于隋朝605年首开进士科。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及第一词,《辞海》里的解释是:“科举考中之称。列榜有甲乙次第,故称。明清时,只殿试一甲一、二、三名赐进士及第,余称进士或同进士出身,不称及第。”《辞源》:“及第,科举应试中选。……隋唐以来,进士诸科遂有‘及第’之目。明清进士,殿试中一甲三名者,立赐进士及第。”由此可见,在明以前的唐、宋、元三朝,只要是科举应试考中进士者,均称及第。通俗的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未中的则叫落第、不第、下第等。唐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其后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唐时,考中进士,还有“披宫锦”、“登龙门”、“折桂”等称。宋高承《事物纪原·学校贡举·及第》:“隋唐以来,进士诸科,遂有及第之目。”五代时,考中进士称“登科”、“登第”等。宋代,自太平兴国八年(983)王世则榜开始,将新进士分为三甲,一、二甲称赐进士及第,第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元代时,施行左右榜制,每次选拔两名状元,其他称进士及第。只是到了明清两代,及第只用于殿试前三名:状元、榜、探花,其他进士不再称及第。因此说,宋代郭贽“进士及第”,不能说一定就是中了状元。

《睢州志》中关于睢州籍状元的记述

我们从清光绪十八年《睢州志·人物志》中,也可以看出宋代进士次第的不同的。《睢州志》197页:“郭贽,……乾德中,进士及第。”“张去华,……建隆初,……举进士第一人。”198页:“张师德,……举进士第一。”199页:“许安世,……治平丁未进士第一人。”这里在对同时代人的表述中,其中有三人是用“进士第一”,唯独对郭贽一人的表述是用“进士及第”,其寓意差别不难见矣。“进士第一”就是状元。“进士及第”,这里既是对宋代殿试考中者的通称,也是对郭贽科考名次的突出表述,因为《睢州志》中对宋代其他进士的记述,只用“第进士”、“ 举进士”、“登进士”之称。这等于示意我们:郭贽“进士及第”,虽不是第一名,但也不是一般的及第,其名次是非常靠前的。对明清间进士的表述,《睢州志》里则全部用诸如“乙未进士”、“壬辰进士”等“xx进士”来记述。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历史的记载是有分寸的,严整规范的,不会让后人模棱两可的。

宋史中襄邑籍状元只有三人

据《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载:宋代共出状元118名,其中河南19名,其中包括襄邑的张去华、张师德、许安世3人。若以现在的县、市为单位,宋代出4个状元的县有1个,即:浙江的衢县市。出3个状元的县有8个,即:河南的汝南县、洛阳市、睢县,浙江的温州市、鄞县,福建的莆田县、长乐市和山东的青州市。

北宋乾德年间,即公元963年至公元967年,共5年。在这5年间中状元的是有确切记载的:乾德元年(963)共取进士8名,状元是苏徳祥(青州人);乾德二年(964),共取进士8名,状元是李景阳(籍贯不详);乾德三年(965),共取进士7名,状元是刘察(籍贯不详);乾德四年(966),共取进士6名,状元是李肃(开封府人);乾德5年(967),共取进士10名,状元是刘蒙叟(宁陵人)。

宋初的13次科考均沿袭唐、五代的做法,虽然几乎每年都开考,但每次录取仅有几人至十几人,也不举行殿试,第一名称“榜首”,不唱名,放榜也没有特别的仪式。自太祖开宝六年(973)宋准榜始,方确立殿试及唱名制度。乾德间(963—967)科考连续5年都是只取状元,未取榜眼和探花。据《宋朝历科状元榜眼探花进士简历》:乾德三年(965)乙丑科登进士第7人,状元刘察(籍贯不详),第二名郭贽(襄邑人),第三名宋璫(华州人)。建隆二年(961)张去华中状元那年,共取进士11名,也没有取榜眼、探花。大中祥符四年(1011)张师德中状元那年,共取进士31名,则取有榜眼、探花。治平四年(1067)许安世中状元那年,共取进士306人,也取有榜眼、探花。宋初未取榜眼、探花的原因,可能是录取进士数偏少不宜分级,也可能是那时连状元都不怎么引人注目,抑或是定制还不是十分完整等原因所致。后来,每年都取进士几百名,榜眼、探花都取了。照实讲,郭贽考了第二名,算是有榜眼之实,而无榜眼之名,毕竟榜眼是朝廷公开认可的,第二名是按科考名次先后排的。

综上所述,宋代襄邑人郭贽,乾德三年(965)“进士及第”,考中的不是状元,而是第二名,相当于榜眼,因为那年朝廷只取了状元。历史上,襄邑还真有一位殿试考了第一名,结果被取个榜眼。此人乃系许克昌, 拱州襄邑人,南宋绍吴三十年(1160)登进士第,原系第一,按有官人不得为状元的惯例,不得不让出来,由第二名粱克家顶上去,许克昌取为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