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数字图书馆
使用指南
湖水下的睢州旧城留影
作者:袁业春 袁俊杰  来源:本站原创  添加时间:2012年11月20日

北湖一水,碧波可人,水下原有睢州旧城,可为景观,其城留影,后人可志之。

睢县古称襄邑,又称睢州,睢州在春秋为襄牛地,又称“乌巢乡”。地处豫东平原,沃野绵衍,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即以建置设政。数千年来,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睢於周时为宋鄙,赢氏始建城郭,曰襄邑。汉、魏、隋、唐之世,隶属不一。赵宋建为“拱州”,而邑改为州。金时属南京路,而州始名睢。在元时属汴梁路,在明属开封府,嘉靖年改属归德府。

黄河之入中国,自荥、汜而下,地平土疏,冲决无常。自荥泽至仪封上下三百余里,凡有决口,睢皆当其冲,载自史册,可考而知也。有刘公在睢州《祭河文》中说“赵皮疏导,河始南徙,睢当其冲,罹患极矣。洪波巨浸,平壤沮洳,田庐垫溺,赤子流离。天和等治水於兹,心切惊,惕菲荐陈,鸿流吁祀”。读此文,吾州世受水患可知矣。

因水患古城(湖西北隅),迁旧城(湖水中),旧城系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用四年时间建筑完成。旧城为方形,周长十里三百步,建四个城门,南门曰正治,北门曰通镇,东门曰永安,西门曰通汴。建城楼四,敌楼四,巡辅四十二。其居市井之民者,九千二百余户,三万一千四百四十七丁。

旧州治(衙署)坐落金锁之阳,明洪武三年,知州杨时敏创建。规模宏大,有正厅五楹,退思堂五楹,幕厅三楹在厅事东;仪仗库三楹,在厅事西;戒石亭当其前,六房翼其列;仪门之外,东曰土地祠,西曰囹圄;大门外之西傍曰申明亭,曰旌善亭;库房在厅事之后,厩房在厅后之西;退思堂之后为知州廨宇,其东为判官廨,廨西而南为吏目廨;六房之后两阶皆吏舍,西舍之北为射所,实知州廨西园地。治之后有金锁岭,缭以垣墙,周以警铺,而总建坊与大门之外,曰承流宣化坊。坊之东曰鼓楼;临街而耸立,占地144平方米,为楼阁式建筑,共三层,四方穿街建拱门,以便车马穿行,正东拱门上书“镇襄楼”三个字。阁中悬一铁钟,钟高六尺许,圆径五尺,日报晨暮。总铺前门,又东为文昌阁,皆与州之气派为有益。说者谓州治之建,得天然胜地,而其规模之大,形势之完,又非人力所易及也。

所属衙门:曰阴阳学,在州治东;曰医学,在州治西。曰广丰仓,在州治东南襄台旧地,预备仓亦在焉。

襄台,公元前651年时,宋襄公思念生母,于卫不归,筑此高台,常驻登台东望,咏《河广》诗:“谁谓河广?一苇航之。谁谓宋远?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刃。谁谓宋远?曾不崇朝”。以表念母之深情。这台叫襄台,又曰望母台。公元634年,宋楚交战在泓水(襄邑南),襄公的庶兄目夷和公孙固,随在军营,向襄公谏曰:“楚军在渡河,速放箭,射败楚军”。襄公曰:“此举为不仁”。楚军渡河不成阵,目夷又谏曰:“敌军正在慌乱,快击败之”。襄公曰:“进攻不成列的敌军,不是仁义之师”。当楚军成阵后,鼓战攻宋,败宋军。宋襄公败退时中箭。回到襄台,因伤重而死,死后埋在此台之阴,改称为襄陵,有诗话搂在襄台之前,为之景观。

驼铃在襄台北,为襄公游玩之地。形如老驼,耸臀卧洲渚,停首欲饮于旧壑者然,人呼为骆驼岭。东西80米,南北约300米,高出水面有20米。其顶上平坦,高处有玉皇庙,后改为尼姑庵。其规模狭陋,虽不足以壮峰顶之色,然而结飞阁,黄瓦红脊,积翠中天,铃铎之声,夜静远闻,亦清净之幽地也。庙后菟丝缠绕,草木丛生,俯以断榆,英落如翦楮,酸枣缀实比珊瑚不逮红焉。驼岭旧情言之尽矣。嘉靖四年岭上建锦襄书院,以襄邑旧学,宫后有濯锦池,故名。锦襄书院内建大殿(内塑二程像)、后堂、书舍、厢房、莲亭、古烈清风,为书院之观止。选士之俊者读书其中,明末百年来,学院考取进士者三十五人,成绩斐然。

驼岗阳处有泉,曰“甘菊”。绕岭水皆苦咸,而泉独甘冽,州人多取而茗茶。相传阴处有桃花洞,洞门没于水,不可见,时有桃花出,门外水色黝然,深不及底,云有怪物宫之,故虽无源而水不涸,辛已年频岁大旱,泽遂竭,不知怪物徙居何所,亦无桃花洞之迹。岳忠武王庙在东门内。

东大街北有甘菊亭,杂植槐柳,复成胜观云。亭之东有道存书院,讲堂三楹,斋舍十间,临街有李尚书三都宪坊,蔡侍郎父子进士坊,有尚书府,进士府。睢阳卫署在襄台之南,泰山庙在东门外,明正德二年建。

旧城十字街,是一座仿龙塘岗的国阁,垮立十字大街座北向南,洞门穿北大街,洞门下可并行两辆大车,高丈二许,两壁有6尺高的小门者,旋阶可上,上层有关帝阁,金碧辉煌,气宇万千,阁前横东西大街,上有木门楼一座,横悬一扁,曰“气薄云霄”四个大字,相传南有长江黄鹤楼,北有龙塘关帝阁,因此睢州城仿造之。据传说为仿造国阁来往把马累死,匠人累病,始建成,亦不能全惟肖。南街是商业区,门面商铺林立,各商行相间,街中有孙都宪恩荣宠锡坊,鲁光禄理学名贤坊,董郎中龙头老成石坊,徐兵部兄弟进士坊,柱史坊,南门内有蔡邱驿,车马行,徐兵部府。

濯锦池位置在旧城西北隅,襄邑人善织锦,数十户沿池而居,传以织锦为业。

州之儒学在北旧城方。明洪武初,知州杨时敏建,大成殿七间,东西厩各九间,戟门、灵星门各三间,明伦堂五间,中悬御制,左列卧碑,右揭题名。“志道据德”依仁斋,为生儒课授之地。“礼门”、“义路”、“腾蛟起凤门”,为往来循由之途。牢牲房,神厨具备,号房四十二间,先是,学之巽方为文昌庙。嘉靖初奉制更为启圣公祠。明伦堂之后旧为尊经阁,藏《颁降》,《五伦》等书,更曰御制敬一亭,内列石刻《敬一箴》及程氏《四勿箴》、范氏《心箴》。亭之东曰名宦祠,西曰乡贤祠。堂前右隅曰祭器库,祭器如数贮其中。堂正西曰学正馆,其南为训导馆,墙亘周回几百丈。堂之西两楹大揭科贡两榜,题名其中。学前有奎楼一座,判官廨在奎楼东,预备仓在衙西街。射圃亭在学之西南。西大街上有袁家旧宅、袁氏两石坊。郑节妇李氏纯节天褒坊。曰泮宫坊,在学前;曰儒林坊在学前之左。吏目廨近火神阁,西狱在衙西街南,与儒学同域。西门内有兴国寺,宋代太平兴国间(976—983)建。该寺三水环抱,一径通禅房,花木幽静,士人往往读书于此,旧为习仪之所。关帝庙、范忠宣公祠均在西门内,郑烈妇祠在西城月门内。老子祠在旧城内西南隅,有九井,汲一井而八井俱动,洁斋入祀者,水温清随人意念(见《幽明录》)。回龙王庙在城西北堤上,嘉靖二十二年建。乾明寺在旧城西北隅濠外,始建于唐贞观年间(1264年)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修,毁于清代。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受贬岭南,途径襄邑,投宿于此寺,酒后写《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后人刻石上,建一亭,曰“宝墨亭”。

旧城北金锁岭后有城隍庙,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北门外,亦有凤凰蛋二。南门外有鞍子岭、凤凰岭,岭上有鸣凤楼,东有涣水,西有睢水,呈五彩之波,旧城为佳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则士风日淳,民俗日厚,圣贤之域可循序而至。今北湖之水,清波见底,游人乘舟,其乐忘归,是谁来忆旧城之留影,来体受旧城之景观也?!

孙子良有睢州怀古一首:

宁陵过尽是襄陵,满目悲凉感客情。

濯锦池荒秋草没,桃花洞香暮烟生。

行行岂畏匡人地,望望还过首止城。

                                                                       夜宿葵丘寒不寐,独听风雨到深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