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数字图书馆
使用指南
宋国、宋襄公与睢县
作者:尹传声  来源:本站原创  添加时间:2012年10月15日

大凡关心睢县历史的同志,都知道宋襄公这个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与睢县有过亲密接触的重要人物。但由于年月的久远,加上文史资料的匮乏,对他又难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本人近期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作以归纳、整理,现介绍给读者,供参考.

   

 

      宋国,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为十二诸侯之一。宋国的始祖叫微子,子姓,名启,号宋公,是商代最后一位国君纣的庶兄。在公元前11世纪周公东征平定商纣王之子武庚的反叛后,微子启自愿投降周朝。作为周武王的弟弟、在武王灭商中立下汗马功劳、因周成王年幼而聂政的周公,为了有效统治殷商遗民,就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赐封给了微子启。因微子启与商纣王是兄弟关系,这样既可以笼络商室旧贵族,安抚殷商遗民,又不会举事反对周室。所以说,让微子启管理这个地方,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一)宋国历史。约公元前1046年或稍后微子启受封赴宋,建都于商丘,经八世,直到公元前841年宋釐公即位起,《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才开始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宋国18世国君。从釐公,经惠公、戴公、武公,到公元前765年,进入春秋时期。又经6世国君,到公元前650年,宋襄公继为宋国第11代国君。宋襄公之后又经7世国君,至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由于宋国在后期连年卷入战争,元气大伤。又加上内部纷争,至战国初国力已衰弱。至公元前281年,齐国与楚国、魏国联兵伐宋,宋君偃(宋康王)被杀,宋地被齐、楚、魏三家瓜分,宋国灭亡。也有的材料上说,宋国从始至终共经历了35代国君,宋襄公是第20代国君。

     (二)宋国疆域。 微子贤能,为政廉明,深受殷遗民之爱戴。加上施政有方,使得宋国经济发展很快,成为周东部一个实力较大的诸侯国。在春秋时期,宋国一度强大,曾拥有今河南东部、山东西南部、安徽西北部和江苏西北部之间的一片较大疆土,还有戴(民权东)、葛(宁陵北)、滑(陈留一带)、厉(鹿邑县东)、项(沈丘境内)、房(遂平县境内)等属国。甚至一度控制陈国(今淮阳)和蔡国(今上蔡)。由于宋国位于当时的交通要道,又夹在晋国(西北向)、齐国(东北向)和楚国(西南向)诸大国之间,因此,宋地就成为当时大国争霸首要夺取和控制的国家。

      (三)宋国地位 。关于宋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有的说是春秋五霸之一,有的则说在春秋时是二等国家。我们可以从以下资料中得出自己的答案。春秋五霸,历来就没有统一的说法。《辞海》上列出的春秋五霸4种说法中,其中有两种说法把宋列为五霸之一。在《辞源》中列出的春秋五霸4种说法中,其中也有两种说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河南通史》第351页上讲:“春秋时期,宋国曾经一度强大......”第372页上讲:“宋国在春秋时期是一个二等国家”。综而述之:在春秋时期,宋国曾一度强大,个别大国也曾有求过它,一些小国也曾顺从过它。宋襄公确想称霸,但在与大国楚国争霸时,不仅未成,而且受辱被囚。一句话,古宋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该是不容置疑的。

      据说,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尔虞我诈、朝三暮四、智子疑邻等成语典故,其主角都是宋国人。还有的说:“解手”一词的来历,就是因为在周人押解殷商遗民到宋地的过程中,被押者在路上大小便,没有人帮解裤子,只好请当差的帮忙把手解开,时间长了,便把上厕所直接喊成“解手”了。这些源于宋国宋人的成语典故,虽然不算什么褒义词,但也是为丰富中华汉语词汇宝库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四)宋国遗址。 春秋时期的宋国故城,位于睢阳区老南关村以西到阏伯台不远的郑庄一带。故城规模较大,呈长方形,西城墙长3050米,北城墙1400米,城墙的宽度在12--15米之间。此城在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因黄河决口淹毁,保存最好的城墙其顶端,距地表仍有2米,城墙较低处距地表则有8-9米,就是说,其故城地面距今地表有10米左右。

  

 

      宋襄公是我国有历史记载以来第三个朝代周朝春秋时期的十二个诸侯国之一的宋国第20代国君,也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他在为君主之初,重贤任能,治国有方,因此在国际上小有名气,被司马迁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子(在封建社会,正妻生的儿子为嫡子,妾生的儿子为庶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637年,姓子,名兹父(也作兹甫)。公元前650--公元前637年在位,做了14年的宋国国君。宋襄公是“谥”号,活着的时候是不能乱叫的。襄是褒义词,公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头等。宋国是一等诸侯国。还有的材料上讲:宋襄公的五世孙叫孔父嘉(名嘉,字孔父)。孔父嘉的独生子木金父因祸逃到鲁国后,便以父亲的“孔”作姓氏。因之,有人考证说孔父嘉是大圣人孔子的六世祖。

      (一)信守仁义。宋襄公在历史上以标榜“仁义”著称。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襄公之时,修行仁义”。由于宋襄公是宋国国君桓公的嫡子,所以很早就被立为太子。公元前651年,宋桓公病得快不行了。这时,宋襄公一再请求垂危的父亲,把君位让给庶兄目夷。他说:“目夷年长,而且仁义,请您改立他为太子吧”。目夷听到后,当然不敢担当,也向宋桓公说:“兹甫连君位都要让出来,这是最大的仁义了。我哪里及得上他。况且,他本来就是太子,君位理应由他来继承”。第二年春天,宋桓公死了。兹甫又推让一番,然后就当上了国君。在剥削阶级的社会里,统治者为了争夺最高的权位,往往是你欺我诈,甚至演出流血的惨剧。宋襄公居然能一再推让君位,这在当时看来确是件“仁义”的事。因此,大家称他是个讲“仁义”的国君。由于庶兄目夷也讲仁义,并且很有才能,宋襄公就任他为相,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在至关生死的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在大敌当前,仍念念不忘他的“仁义”,甚至把“仁义”滥用在了敌国敌军身上,致使战机一再错失,最后误国害己。晋国的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也是五霸之一),因为家庭间的权力争斗被逼逃亡国外。公元前637年,重耳流亡到了宋国。这时的宋国虽然刚与楚国在泓水之战中战败,国家贫穷,但讲“仁义”的宋襄公仍盛情款待了重耳,并送20乘车的大礼。5年之后,楚攻宋,由于晋国出兵相救使宋国化免了一场亡国之灾。宋襄公一生把仁义作为最高处世准则,笃信不疑,凝固不化,这也是最终铸成悲剧的最主要的原因。

      (二)平定齐乱。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宋、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及周襄王的使者在葵丘(今兰考境内)相会时,把公子昭托付给了宋襄公。因为齐桓公的儿子都是庶妾所生,地位平等,怕自己死后诸子争位,就事先把公子昭(后来的齐孝公)立为太子的事告诉给宋襄公。在宋襄公即位后的第八年(公元前643年),齐国国君齐桓公病死。他的五个儿子争夺君位,齐国发生内乱。太子昭逃到了宋国,请求宋襄公为他做主。

      宋襄公是个视仁义超过自己生命的人,同时又一心想成为霸主。宋国的实力不是很强大,但宋襄公认为公子昭来投奔他,这是个可利用的机会,于是便想乘机夺取齐国的盟主地位,就收留了公子昭。公元前642年,宋襄公通知各国诸侯,说要护送公子昭回齐国去当国君,为壮声势,请各诸侯国派兵相助。大部分诸侯一看是宋襄公出面号召,只有卫、曹、邾几个比宋国还小的国家派了些人马来,其他的都无动于衷。宋襄公统领四国联军杀向齐国,迅速平定了齐乱,公子昭回国如愿当上了国君。因为齐国是东方的大国,是黄河流域许多诸侯国的盟主,现在宋襄公组织出兵平定了齐国的内乱,还代它立了国君,这就证明自己的地位无人能替代了。这时的宋襄公感觉有点飘飘然了,就动起了当霸主的念头。

      (三)与楚争霸。当时的大诸侯国,有齐、秦、晋、楚等。齐国自从发生内乱后,国力已经衰弱下去。秦和晋,一个在西边,一个在西北面,离中原较远。只有楚国,才是宋襄公称霸的唯一对手。楚国占有长江中下游和汉水流域的广大地区,疆域很大,被北方人称为“蛮子国”。宋襄公认为:“只要把楚国拉拢住,其它小国就不在话下了,他的霸主地位也就可以确定了。这时,目夷却不赞同他的想法:第一,宋国称霸的条件还不成熟,弄不好会惹出祸来;第二,楚成王能力强,野心大,恐怕宋襄公不是他的对手。但宋襄公霸欲熏心,执意行事。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邀请楚成王、齐孝公在鹿上(今安徽阜南南),开了个筹备会。会上,宋襄公要求楚成王约请楚的盟国出席下一次诸侯大会。高傲的楚成王居然答应了。是年秋天,宋襄公带着目夷和其他一些文官兴高采烈地到盂(睢县)地去大会诸侯。楚成王心怀鬼胎也带了一帮人如期到会。此外,陈、郑、蔡等五国诸侯也都出席了会议。宋襄公满以为这次会议是他提议召开的,理应由他做主,就大模大样地登上了盟主的座位。哪里料到,他还没有坐稳,楚成王一声号令,随员立即拿出身藏的兵器,一拥而上,把宋襄公从“盟主”的宝座上掀了下来,并随即扣押了他。楚成王押着宋襄公,带领楚军一直打到宋国的都城商丘。由于目夷早有准备,加上鲁国和齐国的调解说情,宋襄公才被释放,重获自由。

      (四)弘水大败。宋襄公想起来与楚争霸受辱被囚就气不打一处来,心意非寻机报这个仇不可。公元前638年,郑国的国君去朝见楚成王,这给宋襄公带来了兴师问罪的理由。在宋襄公看来,郑国国君祖祖辈辈都受到周王的信任,今天竟忘恩负义,拜倒在“蛮子”的脚下,我宋襄公有责任去惩罚他。郑国是个小国,兵力不强,宋国取胜十拿九稳。郑国是楚国的盟国,把郑国打败了,也算出了一口窝囊气。这时目夷劝宋襄公要慎重,弄不好楚国会出兵救郑。宋襄公仍旧听不进去。那年夏天,他就出兵攻打郑国。果不出目夷所料,郑国立即向楚国求援。楚成王立刻发兵,用围魏救赵之计,矛头直接指向宋国。宋襄公得到消息后,急忙带领军队往回赶。宋军赶到泓水(故道在今柘城县北)北岸,楚军也已到泓水南岸了。这时目夷劝宋襄公与楚讲和,尽量不打这一仗。宋襄公不答应。在宋军已列好了阵,楚军还在乱哄哄地渡河之时,目夷对宋襄公说:“敌军多,我军少,乘他们渡河之时,给他们来个迎头痛击,或许能打败他们”。宋襄公说:“不行,讲仁义的人不能乘别人困难的时候去攻打人家”。在楚军全部渡过了河,还没有摆好阵势之时,目夷又建议道:“乘他们还没有站稳脚跟,我们发动进攻,还可以打赢”。宋襄公仍旧不同意。他说:“不行,讲仁义的人不去攻打不成阵列的队伍”。等楚军摆好阵势,千军万马杀过来了,宋襄公才下令还击。但是,已经迟了,宋军抵挡不住。宋襄公的卫队也被楚军全部歼灭。宋襄公的大腿上也挨了一箭,受了重伤。在目夷的拼命保护下,宋襄公才狼狈地逃了回去。回到宋国,大臣们都埋怨宋襄公丧失战机。宋襄公却争辩说:“讲仁义的人不去伤害已经受伤的人,这叫‘君子不重伤’;也不去捉拿头发已经发白的老人,这叫‘不擒二毛’。我怎能忍心向没有摆好阵列的敌军发动进攻呢?”

      泓水之战虽然是规模不大的一场战役,但在中国战争史上却有着一定的地位。泓水之战标志着自商周以来“成列而鼓”的礼仪之兵退出历史舞台,而以谋略为主的新型作战方式正在崛起。这场战役的失败,对宋襄公来说,是政治和人生的致命打击,不到几个月,他就死去了。

      对宋襄公的评价,历来有褒有贬。有的说他仁义道德,重贤任能,敢作敢为。有的则说他志大才疏,固执己见,不自量力。有人说,司马迁之所以将他列为春秋五霸之一,非实力而言,更多的是对他在道德上的一种褒奖。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无论是褒是贬,宋襄公在历史上是有重要影响的,有关他的故事代代传诵。苏轼曾专题写过论宋襄公的文章。毛泽东1910年在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念书时写过一篇作文《宋襄公论》,老师读后还给予了很高评价。宋襄公的故事曾出现在中学课本里。有关宋襄公事迹的连环画已出版发行过好几种。

 

      

      宋襄公是2600年前的宋国国君。宋国的国都在商丘。距离商丘60公里的睢县是古宋国的一部分。我们的先祖,是宋国的子民。作为一国之君的宋襄公曾几次与睢县有过亲密接触,并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留下了他厚重的足迹。

      (一)宋襄公谋划称霸的诸侯大会是在睢县主持召开的。宋襄公在帮助齐国平定内乱之后,自感实力强大,意欲称霸中原。公元前639年秋,宋襄公通知各诸侯国在宋国的盂这个地方开盟会,目的是订立盟约,襄助王室,停止相互间的征战,安定中原。如约参加盟会的有楚(长江中下游和汉水流域)、许(许昌东)、陈(开封一带)、蔡(上蔡一带)、郑(新郑一带)、曹(山东定陶)等七国诸侯。关于盂这个地方,《辞海》第2072页上的解释是:“盂:古地名。一作唐孟。春秋宋地。在今河南睢县西北。《春秋》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与楚、陈、蔡、郑、许、曹等诸侯会盟于此”。《辞源》第2184页:“盂,地名。春秋时宋地。春秋僖二一年,‘宋公楚子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故地在今河南睢县”。另,《中国大百科全书》(精华本)3780页上说:宋襄公大会诸侯盂这个地方在山西阳曲东北。据查:阳曲位于太原北30多公里,春秋时属晋国,离宋国700多公里。宋襄公大会诸侯时晋国又因故未参加。所以说宋襄公大会诸侯之地盂在山西阳曲不可信。

      (二)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箭后是在睢县疗养的。宋襄公在公元前6387月份的泓水(柘城北)之战中,不幸中了楚军的毒箭,伤势很重,被迅疾送到距泓水三十公里的宋国的一座古城--睢城(旧址在睢县北湖西边)官府内疗伤。接着,宋襄公的子女和宫女也都先后来这里陪伴他。同时还来了十多位太医,给他诊断下药,敷贴药饵,灌喂汤散。

      (三)宋襄公望母台建在了睢县。宋襄公的母亲桓公夫人是卫国(今濮阳一带)人,生下宋襄公后被丈夫宋桓公遗弃,被迫返回卫国。桓公夫人因时常怀念宋国,作了一首诗《河广》:“谁谓河广?一苇航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此诗被收录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诗中连发四问,把桓公夫人思国忆家的满腹情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宋襄公即位后,限于礼制,母子难以重逢。宋襄公以“仁孝”治天下,于是在宋国西部距卫国较近的地方堆一假山,思念母亲时就登台遥寄思念之情,名曰“望母台”。《睢州志》第13页:“襄台在旧城内东北隅,为宋襄公所筑。或曰为望母而筑”。

      (四)宋襄公死后葬在了睢县。宋襄公中箭疗伤一段时间后,病情仍不见根本好转。公元前637年春,他的伤口竟感染了,剧痛不止,百药无效。宋襄公自感不久于阳世,对满屋子人说:“我以先王纣王为戒,对人讲仁义,想做一番事业,可我没能做到”。又说:“我看这里是块风水宝地,我死后,尸首就埋葬在城东南那座土丘上吧”。遵照宋襄公的遗嘱,众人就选择吉日良辰,在那座土丘上挖掘墓穴、安葬。还在宋襄公陵前建了庙宇,其中三间大殿坐北朝南,蓝砖黄琉璃瓦构建。庙里,终年有人看守、进香、祭祀。因此,睢城被称为襄邑。

      宋襄公为什么会埋葬在睢县,有四种说法:一是说宋襄公的祖籍属睢县。他葬在睢县,是叶落归根;二是说宋襄公生前曾多次来睢县,对睢县的百姓和风景、气候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三是说宋襄公受伤后用兵车送往睢县城时,一路上昏迷不醒,当路过后来埋葬他的那个土丘时,竟突然清醒过来,只见眼前出现一片金碧辉煌的宫殿,一个白胡子老翁走到他的面前,用手指着宫殿,对他说:君王,那就是你的归宿;四是说宋襄公葬睢县,与他母亲桓公夫人的遭遇有关。以上说法可能都是传说,但却都有一定道理。

      关于宋襄公葬睢县,《辞海》第2834页:“襄邑:县名。春秋时宋襄牛地,宋襄公葬此,故曰襄陵。故城在今河南睢县西”。“襄牛,古地名。故地在今河南睢县。春秋时晋文公伐卫,卫侯出居于襄牛,既此。后宋襄公葬此。故又名襄陵”。《辞海》第1856页:“襄陵:古地名。春秋宋地,在今河南睢县。宋襄公葬于此,故名。”《归德府志》第911页:“宋襄公墓:在睢州。五霸之一。襄台,即襄陵,宋襄公葬于此,故名。”《睢州志》第72页:“襄陵即襄台,宋襄公葬于此。故名。”